有關機構預計2015年,家裝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2735億元,而其中智能家居運行了近十余年之久,用戶的接受程度似乎并不高,雖然有數據統計已達千億規模,但同整個家居產業比起來仍不相稱。智能化發展到今天,人們不知道智能家居都能干什么,而高昂的價格使大多數用戶仍在觀望。作為一家與智能家居行業緊密相關的企業,海思對此十分關注。
近兩年,智能家居創業可謂雷聲滾滾,很多國內外的大公司高調進軍智能家居市場。目前市場并未看到這個行業有實質性的突破。據預測,2018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將達到1800億元,甚至一些樂觀的分析認為這已是個萬億市場,但與這些喧囂的預測相比,海思市場人士觀察到,智能家居行業市場運行的并不如人意,就像一個尚未褪去胎毛的幼崽,前途難料。
智能家居是利用信息技術與控制網絡技術,在家庭物理場景及人文環境中,實現物物相連,構建智能化服務的系統解決方案,最終讓家庭生活更健康,低碳,智能,舒適,安全,便捷。有人認為智能家居的核心構成是平臺運營,平臺運營使得智能家居產品硬件不是唯一的盈利手段,在中間環節會有更多的渠道拓展盈利空間。引入電商、支付、廣告、游戲、視頻內容、短距離社區生活圈服務,在大家電、生活家電以及安防等領域。其中空氣監測凈化、水質、煤氣、火災、視頻監控報警、老人健康和看護以及娛樂場景等更多的功能將會逐漸成為家居生活的標配。這樣的展望是令人激動的,但照此實施的結果也將會是令人沮喪的。
據調查數據顯示,對于智能產品,95.2%的人士感興趣,非高消費人群占據69.12%,高消費人群占據30.88%;45歲以下占據98%左右,45歲以上的還不到2%,18-25歲的消費者占比近40%,由此可見對于智能家電感興趣集中于消費水平適中的年輕人。海思專家們注意到,作為智能家居重要參與方的互聯網公司,把互聯網思維和第一生存信條“馬太效應”也帶進了智能家居,市場地位成為互聯網巨頭爭奪的核心目標,沒有人關心用戶的實際需求和運用智能科技產品的能力,只想著把用戶引入自己的智能家居平臺。這樣的思維與行動是令人擔憂的。
家庭智能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近水樓臺的互聯網企業自然不愿意放棄這塊誘人蛋糕,巨頭們就瞄準智能家居的神經中樞系統,試圖占領制高點,逐步向智能硬件領域拓展。然而,傳統的家居產品并不容易在智能市場嶄露頭角,不少智能家居產品,智能化只是一個噱頭。行業標準不統一、價格虛高、安全性不足成為行業弊病。造成市場上智能家居產品“繁雜”和“花哨”的原因,并不是基于用戶的本身需求。而是一些廠家為了刺激消費,在產品功能和設計上增加噱頭和賣點,以為家居用戶也像智能手機等終端用戶一樣易于被噱頭所引導,而忽視了在家居建設中居于決策地位的是相當理智的家長們,家長們對產品的剛性需求才是智能家居需要解決的。同時,簡化而不是增加繁雜的操作程序,讓智能家居這個幼崽褪去胎毛,給予消費者真正的便利,消費者才會愿意為此買單。
目前智能家居行業發展混亂的最大原因是行業標準不統一。在發展初期,智能家居行業缺乏統一標準,廠商各自為戰,產品互不兼容,為用戶的選擇和使用帶來極大困擾。而各行業廠商對“智能”的定義各不相同,也使得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這尤其需要引起家居企業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家居產品關系到消費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智能化的初衷是化繁為簡,讓生活更加便捷,但目前眾多的智能家居產品都是借助手機和網絡進行操作,莫說很多“玩不轉”高科技產品的中老年人,甚至天天玩手機的白領族都對其無從下手,給用戶造成華而不實的印象。
智能家居固然需要大的平臺,但當下更需要的是接地氣的技術打磨。放諸更宏觀的層面,一開始就打出的平臺牌,大抵都會陷入以平臺帶動產業鏈整合的沉重且虛渺的市場進程。做一個簡單的打動消費者的產品可能才是致勝絕招,也更能為初創者帶來效益。智能家居發展應聚焦高端用戶,俘獲他們的青睞,培養好高端用戶后,推出廉價版順水推舟普及。如今許多智能家居企業期待用低廉版鋪量來占據市場,顯然是違背這一規律的。
目前智能家居的智能性存疑,許多智能家居廠商為了低廉獲取用戶,灌輸能用手機app操控的家居就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首先要為用戶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多元化的控制功能,如燈光、窗簾、空調、背景音樂、家庭影院、安防、監控的集中控制和管理;提供有線、無線(Zigbee、WiFi)方式通訊;提供多種控制終端,如面板、觸摸屏、遙控器,以及各種傳感器;而且還有功能模塊化,可根據用戶的需求,靈活配置,以控制預算,強大的擴展功能,可滿足未來的功能擴展要求。